到十月份,河上结了冰,广宁人认为后金一定渡过河来,纷纷想逃出广宁。王化贞于是和方震孺商议,分兵把守镇武、西平、闾阳、镇宁等城堡,而以主力驻守广宁。张鹤鸣也认为广宁值得担忧,请明熹宗命令熊廷弼出关。
熊廷弼于是又出山海关,到达右屯,考虑用重兵内护广宁,外扼镇武、闾阳,于是派刘渠以两万人驻守镇武,祁秉忠以一万人驻守闾阳。又派罗一贯以三千人守西平。又重申他的命令说:“敌人来时,跨出镇武一步的,文武将吏都有杀无赦。敌人到达广宁而镇武、闾阳不出兵夹攻,敌人抢劫右屯饷道而三路兵马不救援的,罪也相同。”
熊廷弼刚刚部署完毕,王化贞又相信间谍的话,突然发兵袭击海州,不久又退了回来。
廷弼于是上书说:“抚臣进兵,到现在已经五次了。部队屡进屡退,敌人早看透了我方的计谋,我的虚名也因轻易出兵而受到损伤。希望陛下明确指示抚臣,对自己的行为慎重些,不要给敌人嘲笑了。”
王化贞看到他的上书很不高兴,飞章上奏,为自己辩解,并且说:“我请求给我六万兵,我保证把敌人一举荡平。就是不如意,也一定能做到死伤相等,使敌人一蹶不振,管保它不再成为河西之忧!”并请准许他便宜行事。
当时叶向高掌了大权,他是王化贞成进士时的主考官,很偏向王化贞。
等王化贞请求把后金军一举荡平时,熊廷弼上书说:“就请按抚臣约定的办吧,应及早罢掉我的官以便于鼓舞士气。”
这个时候,中外都知道经略、巡抚两人不和,一定会坏了边疆的大事,大臣们的奏章把熊廷弼撤职的有几个人,其余大多主张让二人各尽其职,共谋成功。正好后金军这时逼近西平,就停止了争议,仍然兼用他们两人,责令他们共同努力,功罪一体。
没过多久,西平之围吃紧。
王化贞相信中军孙得功的计策,发动了广宁的全部兵力,让孙得功和祖大寿前往和祁秉忠会合,然后向前去作战。
熊廷弼也传令刘渠拔营赴援。
正月二十二日在平阳桥遭遇后金军,刚刚交锋,孙得功和参将鲍承先等领头逃跑,镇武、闾阳的兵力于是也被打败,刘渠、祁秉忠在沙岭战死,祖大寿逃往觉华岛去了。西平守将罗一贯待援不至,与参将黑云鹤也战死。
熊廷弼当时已离开右屯,驻军闾阳。参议邢慎言劝他紧急救援广宁,却被佥事韩初命阻挠,于是熊廷弼撤退了回来。当时后金军在沙岭停下来不再向前来。
王化贞平常把孙得功看作心腹,而孙得功已偷偷地投降了后金,他想活捉王化贞作为自己的功劳,就诈称后金军已到城边。
城中一时大乱,人各奔逃,参政高邦佐阻挡也挡不住。
王化贞正关起门办理军书,毫无所知。参将江朝栋推门闯进来,王化贞大声训斥他。江朝栋大声喊道:“事情危险了,请你快走!”
王化贞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朝栋就搀扶他出来骑马逃走,后边两个仆人徒步跟着,于是丢了广宁城,仓惶逃命。
在大凌河遇上了熊廷弼,熊廷弼微笑着说:“六万军队就可以把敌人一举荡平,到头来怎么样呢?”
王化贞感到惭愧,建议驻守宁远和前屯。熊廷弼说:“已经晚了。现在只有保护老百姓入关去!”于是把自己所领的五千人交由王化贞来殿后,把全部积蓄都放火烧了。
正月二十六日熊廷弼和韩初命一起护送难民入得关来,王化贞、高出、胡嘉栋也先后入关,只有高邦佐自杀而死。孙得功率领广宁城的叛将把后金军迎入广宁时,王化贞逃跑已有两不敢当,没事没事云云。
韦宝暗忖熊廷弼真的是一个倒霉鬼,先是被王化贞拖累,再然后,他又不是东林党的人,本来魏忠贤不该对付他的,可他偏偏瞎说什么四万两纹银的贿赂,许诺了又拿不出来,那不是找死吗?你许诺个一万两纹银,然后让亲戚朋友想办法凑一凑,说不定魏忠贤考虑你确实是没钱,也许就会动了恻隐之心,放你一马,给你弄个什么发配,就算是永久发配,能保住人头,日后也有机会翻身嘛。
只要保住了性命就行,韦总裁对于历史上这些官场之事,还是略有研究的,发配之人转眼间就招回来被重用,不是比比皆是么?
怪就怪这个老熊自己每步都走臭棋啊。
看着与熊兆珪说话的李岩和牛金星,韦总裁忽然想起了什么?
这李岩和牛金星,不会就是李自成后面的谋士吧?
对呀,我咋把这茬给忘了呀?
呵呵,今他“有文武才”,从他后来所从事的军事实践活动看,却非虚语。这样一个文才武略的少年公子,大概在当时也是很罕见的。他生性慷慨豪爽,常常周济穷人;又爱打抱不平,伸张正义。他的性格倒像一个江湖侠士,很喜欢结交朋友,他在杞县名声很好,百姓都称他为“李公子”。
他后来成了家,娶了汤氏,汤氏出身于杞县豪门之家,知书达礼,贤良淑德,是一位美丽的大家闺秀。
崇祯年间,大明帝国已经日暮途穷,苛政胜虎,加上,崇祯十三年后农民起义军的辉煌,李岩是多有建树、立了大功的。
不幸的是,进京之后李自成对李岩的进谏就“毫不介意”了。他那曾是“能纳人善言”、“凡事皆众共谋之”的作风也不见了。就在牛金星、刘宗敏等昏昏然陶醉于胜利的锣鼓声中之时,李岩曾进谏四件事,提出不同意见,其中就有严肃军纪和招抚吴三桂父子这两项重要建议。这原本是一服良药和清醒剂,但李自成的态度如何呢?“自成见疏,不甚喜,即批疏曰“知道了”,并不执行,终至铸成无可挽救的大错。
由于李岩的远见卓识,令其在军中树敌颇多,李自成命人杀害了李岩。
对李岩的结局,《绥寇纪略》中作了记载:定州失败后,有人说河南全境都向明朝军队投降了。李自成大惊失色,同部下商议对策。李岩主动请缨,愿意亲率两万精兵,赶到中州,附近的郡县一定不敢再轻举妄动,就是有敢暴乱者,也能及早平定它。
另一谋士牛金星要闯王答应李岩的请求,闯王当时没有回答。不久,闯王恐怕李岩另有所图,这时牛金星向闯王进言,要寻找机会除掉李岩,得到闯王首肯。第二出个红娘子啥的呢,看来还是以后的事情了?也不知道会不会因为自己的到来而改变历史?
“你们有没有一个叫宋献策的朋友啊?我好像认识一个这么个人,是你们那边人吧?”韦总裁又试探着问道。
宋献策是明末永城人。曾为卜者,后为李自成谋士、军师,外号“宋矮子”或“宋孩儿”。
后随起义军撤武昌附近,与刘宗敏同为清军所俘,刘宗敏遇害,宋献策不知所终。
他苦读书,学识渊博,尤精通“术数”,以“术士”为生,长期云游四方,为人占卜吉凶祸福。
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四月,宋献策由宝丰举人牛金星推荐,到李自成农民军中。他出谋献策,才智非凡,深受李自成的敬重,凡战役战斗计划必先向他征求意见。
一次,宋向李说:“流入顺河干,陷于十八滩。若要上云法。现在按‘起自雁门关’一语,将军起义就是从现在开始啊!”
李自成闻之大喜,拜他为军师。
宋精于奇门遁甲及图谶等术,李自成信若神灵。
宋根据明王朝政治腐败,即借术数指出其“国运将终”。为了更快地建立农民政权,树立李自成的威望,他又提出“十八孩儿当主神器”的口号。
此一口号的提出和宣传,对于动员争取群众,鼓舞农民士气,孤立明王朝统治者,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崇祯十四年(1641年)十一月,农民军攻取南阳。李自成依宋献策计,采取迂回战术,使明将杨文岳疲于奔命。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大顺政权。宋献策助李自成商定谋略,设官守土,除暴安良,被封为“开国大军师”。二月,李自成挥师东渡黄河,进军北京,所向无敌,月余兵临城下。此时,宋献策向李自成奉献谶语:“孩儿军师孩儿兵,孩儿攻城管教赢。只消出了孩儿阵,孩儿夺取北京城。”李自成遂点强壮童子5000人,发械参加攻城。城周围云梯林立,孩儿兵手持短刀,如同猿猴四面登城,锐不可当,守城官兵惊慌失措。
进入北京后,牛金星、刘宗敏等陶醉于暂时的胜利之中。牛金星不听宋献策的规劝,大批任用降官。刘宗敏对降官实行酷刑拷掠的追赃政策。宋又借:“天象惨烈,日色无光,亟应停刑。”李自成采纳了他的建议,得宽赦者1000余人。
后来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农民军败于多尔衮铁骑之下。李自成离开北京向西安撤退,先败于定州,再败于真定,损兵折将,将士离心。宋献策叹息,“恐此亦非真主,十八孩儿另有其人哉。”遂心向李岩,大顺朝丞相牛金星诬陷李岩回河南是要独立称王。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岩惨遭冤杀,史载“令金星与岩饮,杀之”。
韦宝本来以为李岩和牛金星,尤其是牛金星,应该就认识这么个人的。
但牛金星却茫然的很:“宋献策?公子爷,小可没有听闻过这个名字。”
韦总裁嗯了一声,并不在意,因为不管他们认不认识宋献策,韦总裁基本上已经可以断定,这两个人,应该就是后期跟随李自成造反的李岩和牛金星了!
否则,也太巧合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