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上哪儿去?”魏忠贤问道:“有什么理想的衙门了?”
“山东,胶州府!”韦宝直接说出了想要的地方,暗忖吴襄给自己花了二十万两纹银,弄一个这么穷的地方的知府,不成问题吧?知府是正四品,虽然自己一个正七品猛然提到正四品太夸张了点,但自己不是拜在了魏忠贤门下了吗?沾了阉党的边,又花了那么多孝敬银子,这点红利也不算什么吧?更何况,自己一个金榜探花郎,15岁弄个知府当当,也很正常吧?
魏忠贤闻言,哈哈大笑:“你想的倒是挺美!胶州府虽然穷乡僻壤,但地处山东入海的尖角处!掌握了这里,就掌握了海上南北贸易,北上可以连通北直隶各地,再上去,可以连通你那韦家庄和辽南!南下,可以连通南直隶,连通整个江南,整个大明的海贸都将落入你手!有这么好的事情吗?”
韦宝大汗,人家魏忠贤是真厉害,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地理知识很丰富啊,好像脑中有一副地图一样,而且,一下子就能猜到自己想些什么。
“九千岁,胶州府顶多有一点海贸的地利之利,一个胶州府知府,也谈不上掌控大明海贸吧?再说我要是能弄点银子,也好早日孝敬您那二百万两纹银啊。”韦宝道:“我前阵子四处搜罗,才算是将那十万两纹银交齐了,穷的都要疯掉了。”
“你别跟咱家哭穷,这事,不可能!”魏忠贤笑道:“就算咱家答应你也没用!”
韦宝不信:“一个正四品,对于九千岁来说算什么啊?又是这么一个穷乡僻壤的地方。”
“你当大明是咱家一个人的?吏部、科道衙门,整个大明官场,多少双眼睛盯着?你若是为官超过十年的进士,一个知府不算难事,可你才入仕一个月!别说你15岁,就是45岁也没有入仕一个月就提拔到知府的道理!你若想去外地做个知县,没有问题!”魏忠贤道。
科道衙门是明、清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总称,俗称为两衙门。
我呸啊,我好好的一个正七品京官,你让我外放出去当个知县?我又不是脑子有坑,小小一个知县,上面一堆人管着,出去能做什么啊?
出去熬资历去?我出去熬资历,不如在京城熬资历啰。
魏忠贤见韦宝不作声,笑道:‘咱家知道你心里如何想的,你是不是在想,吴襄给咱家孝敬了二十万两纹银,咱家欠你的?’
“不敢,真不敢如此想。”韦宝急忙道:“我就是觉得在翰林院实在是荒废光阴,每什么?”韦宝急忙顺着魏忠贤的话道。
“哪儿有空缺就弄哪儿去啊,我一下子哪里说的上来?”魏忠贤又好气又好笑道:“六部,五寺,大大小小的衙门几十个,但位置少啊。”
“那我不用九千岁立马给我升官,先平着掉一掉位置,总可以吧?”韦宝问道:“反正翰林院也是闲职,给我弄到别的有事情做,争取能有表现机会的衙门,也好让我立功,到时候九千岁破格提拔我,别人也不好说什么啊。”
“呵呵,你还想立功?你能立什么功?”魏忠贤笑道:“直说吧,想去哪个衙门、”
“刑部吧?”韦宝眨了眨眼睛,“我对于查案断案挺在行的。”
韦宝知道,封建时代,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朝廷最主要的事情就两项,一项是弄钱,整个帝国要运转,哪儿哪儿都离不开银子。
其次就是断案,不管是里正,知县,还是州官,府尹,大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断案。
魏忠贤点了点头:“孺子可教,还知道找司法衙门!这的确是最容易做出政绩的地方。不过,刑部好像没有实缺!刑部可不需要闲人。”
“那,大理寺?”韦宝又问道。
韦宝明白,三法司都不错!都有机会立功。
三法司是中国古代三个中央司法机关的合称。
《商君书·定分》:“有就有的,僧多粥少!”魏忠贤摇头道:“大理寺也没有空缺。”
“那都察院呢?”韦宝不死心。
魏忠贤盯着韦宝看:“你当真想去都察院?”
韦宝一汗,这话问的,都察院怎么了啊?在韦宝看来,都察院十分的高大上,都察院的十三道御史和六科廊言官就是一体的,多大的权力啊?
通常,都察院和六科廊言官的正七品,再换个位置,若是仍然留在京城,到别的部去,可以升迁个五品官六品官,要是外放地方,马上就能弄个府尹做做。
“你一个才入仕一个月的探花郎,当言官肯定是不够资格的!不过,都察院可以养闲人,可以观政!安排不难!”魏忠贤道:“都察院属于三法司,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亦称“三司会审”。权限大,涉及范围广,拿政绩的机会的确是最多的!”
韦宝闻言大喜:“那就安排我去都察院观政吧!”
魏忠贤笑道:“我收了你们的银子,就不能害你,看样子你是什么都不懂。都察院可是最复杂的地方,比任何一个衙门斗的都厉害,东林人的权力极大,成日里互相攻讦,一个弄的不好,就要卷铺盖回家了。”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前代所设御史台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又依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
明代都察院不仅可以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还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为最高监察机关。
所谓“科道”,指的是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的十三道监察御史。
六科给事中在明代被称为科官,十三道监察御史则被称为道官,虽然二者系统不同,但地位职责却相近,故合称为“科道官”,也成为“台垣”,御史为台。
六科为垣,构成明代纠举弹劾、防止官员敷衍公事、违法乱纪的交叉防线,又由于职在“建言”乃至“风闻言事”,固又统称为“言官”。
都御史,职责专属纠察、弹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是。
“我不参与互相攻讦谁还会故意整治我吗?”韦宝道:“我偷偷帮九千岁打探点消息报过来,再看看能不能弄到点功劳啥的。”
魏忠贤笑了,“没有你想的那般简单,你以为你不互相攻讦,别人就不攻讦你?很多事情,不是你想避开就能避开的,我劝你还是老实在翰林院等着吧。”
韦宝想了想,他对大明官场的了解也就限于官员品级之类的,自己只是想外放弄个知府干干,有这么难吗?
莫非这魏忠贤是在敷衍自己吗?
韦宝有些郁闷。
魏忠贤何等老辣,从韦宝的表情已经看出这小子一定是不满意自己的安排,只得解释道:“官场有官场的规矩,不要老想着一步登有多大利益就有多大风险,翰林院固然安全,可弄不到政绩啊,我想去都察院看看,实在不行,我再回去便是了。”韦宝道。
“只怕你走出这一步,再想回头就不容易了!”魏忠贤目光深邃的看着韦宝:“你要去可以,咱家先跟你说好,出了什么事情,你自己兜着,别指望咱家出手帮你!还有,翰林院出来容易,再想回去就不容易了!若是想熬资历,这世上还真没有比翰林院更好的去处,你自己可要想好了,年轻人不要想到什么就是什么。”
韦宝也分不清楚魏忠贤到底是为自己好,还是另外有什么顾虑,沉吟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