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衙的决策会议散了。
此番张商英一言九鼎,快刀斩乱麻的定下了诏安政策基调。就此等于蔡攸和黄文斌都一定程度被架空,纷纷低调的离开了。
最后是王黼单独留了下来陪着张商英。他很机智的认为,张商英有些东西要私下交代,这是一种感觉。俗称“官感”吧。开车有车感,射击有手感,做股票有盘感。所以做官也得有官感。
果然,张商英捻着胡须看了王黼少顷后,“老夫对你不熟,但传闻你学问一般,能考起应该是托何执中的福?”
言下之意王黼是何执中的门生,不是蔡家的人,所以张商英才信任。
不过这也等于说王黼没有水平,是走后门考起的,于是王黼便有些尴尬。
张商英又道,“当前局势因蔡京政策,那摩尼教也有诸多的神秘之处,有诸多出格之举。问题在于,当前连王秀的问题都没解决,不宜在这时捅出这些事,这很容易导致池州问题解决不了,我两浙路百姓又陷入战火中。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是这样的。”
“相公英明!”
王黼觉得老张这分明就是掩盖和维稳,汗,果然大才,坏事都能被他说的很好听……
“诏安了,这次真要诏安灵芝山了,战争提前结束了!”
连日以来,类似这样的消息一直在街头巷尾传颂。
“张商英相公总归一派宗师,敢作敢为,不畏权贵的典范。只有他是真正关心老百姓的,敢和蔡家的人对着干。哎,放眼于人性如此,读书人的尿性更如此,只看风往哪边吹,这其实就是蔡京说的指鹿为马。这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一派大好的形势,眼看可以暂时解决池州问题,为此张商英心情为之一好,之前因玻璃心、因被赵诚顶撞而产生的阴晦一扫而空。
在内心里,张商英并不是真的全方位否定了赵诚。其实他当时的说法,如果愿意换个角度客观看待还是很震撼的,他小子说:鼓励做贼能解决问题的话谁特么去做官?
同时他小子还有言下之意:把杀害军士的匪人变为官军,以后谁来当兵?
这是很尖锐的问题,尖锐到任何人都不敢正面回应,于是当时就让张商英恼火。但现在心情正好,事后想想,其实觉得赵诚也有些冤枉。
不过老张又觉得他小赵的个人仕途和得失已经不是很重要,谁没个起起落落,他家蔡京老爷子不也被人喷的体无完肤,不也经历了罢相又复出。
总之,暂时能避免池州在这凛冬里继续战乱,进而避免掀开两浙路战火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他小赵的“牺牲”是值得的。
“他的确有些能耐,有些理想和执行力,但大宋并不缺少这么一个县尉。”
这是现在张商英对整个事件的评价,“当年老夫和他一样,遇到不同意见就说人家‘一派胡言小儿之见’,结果呢,从河北路重臣提点刑狱司贬到知亳州,老夫又找谁说公道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