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改革措施半年的成果!风气大变!!【求订阅】
松江府
松江这个地方更是如此
松江自古就是地少人多,而且大家都普遍地种一些个经济价值比较高的作物
比如说桑麻,比如说棉花之类
特别是松江棉布,蜚声海内外,大家都恨不得一天到晚地在家里面织布,拿着布去换更多的钱财,这比种田要来得多得多
松江地少人多也就罢了,士绅之家勾结有功名者隐瞒土地,从而偷税者不计其数
而今摊丁入亩下来,他们也只能乖乖将土地交出来,继而让无田或少田百姓,无需承担沉重田赋、徭役、差役
更多黑户涌出,成为小作坊里的打工人
少田者和无田者也是其中的主力军
打破了大作坊主们一个个地赚得盆满钵满的,小老百姓们的就只能是吃一点边角料喝点汤,甚至有的时候连汤都喝不上的局面
家庭小作坊的爆发式出现,除了挤占了大作坊的市场之外,也迫使大作坊主们,不得不沉下心思在质量上面下工夫
毕竟之前一个人吃饭的局面被打破,市场里挤进来太多不需要技术积累就能跟你拼得头破血流的对手
你要做的可就不仅仅在量上占优势,更要在技术上取得优势
行情如此倒逼着不少的作坊主们,纷纷加入了技术研发的道路上走
……
江西布政司
江西自古经济发达,人才辈出
是天下粮食、茶叶、瓷器、木材等产业的主产区,尤其是景德镇瓷器,更是冠绝天下
商人限制解除之后,江右商帮随着大庾岭——赣江——鄱阳湖——长江——运河这一黄金水道,将买卖的足迹发散到周边省份
一时间,又恢复了唐宋之时‘四方士庶,旦夕环至,驾车乘舟,叠毂联樯’的盛景
这第二件事情就是西平侯沐英从云南带着一千的亲兵,历经了大半个月之后,终于算是赶到了京城
这还是他马不停蹄地赶来的,要是在路上耽搁一段时间,恐怕就不止如此
这一次的沐英来的这一路上,从云南的偏僻之地一直到了京城的繁荣之地之后,有一个非常大的感受
因为在他这一路不仅遇到了大量的商队和买卖人,更遇到一个很让他觉得惊诧的情况
那就是驿站居然开始接待普通人
那些买卖人只要付了钱,驿站就接待
吃的喝的,虽然赶不上接待官差,但是也不差
且每个驿站即便是开在相对偏僻的官道上面,依旧生意火爆
周边大量的百姓云集,在那贩卖那些土特产
他这一路过来原本以为会过得依旧,像苦行僧那样,一路枯燥无味
可没有想到每到一处驿站,就发现驿站周边都形成了小型的市场
老百姓们把自家的土特产挑出来贩卖,买卖人在这里边停留休息,大家都会相对地做点小买卖
周边的百姓,把自家吃不了的那些粮食炸成小吃在路上摆摊
有一点的小手艺的百姓,则是将草变成草鞋、草席,编成蝈蝈、蚂蚱虫儿,亦或者做成木雕,就在路边上贩卖
又或者加一点山上采来的蜂蜜兑成水,就放在了街上面当成解渴的饮料贩卖
虽然这些个东西便宜,最多也就一个铜子儿,两个铜子儿的,但对于老百姓们来讲,能见到钱了开心得很
沐英这一路都觉得自己是不是太过于落伍了
仅仅只是几年的功夫而已,再回到中原来,居然就发现有这样的变化
他不知道的是,其实不管是他,还是其他的官员,只要从偏远地方去京城述职,都会发现沿途变得方便
沿途的驿站开始接待普通的买卖人,平常的时候这些个地方谁理你呀?
沿途有更多的买卖人,甚至成群结队的商帮
这一路沐英可算是涨了见识了
大明好像对买卖人更加的客气了
以前都是非常的歧视买卖人,现在好像大家都变成了买卖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歧视了
沐英不知道该如何形容现在的感受,但是她倒是觉得这样也挺好
至少百姓们的日子过得舒坦很多
看他们的精神面貌好像都有所变化
自己等人在二十多年前为什么要那么拼命地打仗,不就是为了让这些老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
现在他们好像实现了这个愿望,这对沐英来讲,就是对自己等人付出如此多的鲜血,最好的报答
……
沐英一路从最为偏远之地,回到最繁荣之地,感慨颇多
一回来之后立刻去朝见朱元璋和朱标
沐英和朱元璋的关系非常特殊
八岁的时候他就父母双亡,被朱元璋夫妇给收养在身边
被朱元璋夫妇当成亲儿子一样来对待
他比朱标要大十一岁,兄弟两个人一起长大
在史书记载里边,沐英对于朱元璋夫妇两个人十分的孝顺
在马皇后去世之时,沐云直接哭得昏倒在地
等到朱标过世之后,他更是再次受打击,不到一年的功夫,就突发疾病而亡
由此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多好
也由此可见,沐英是个多么重情重义的人
朱元璋朱标父子两个人听到了沐英要回朝的消息,就在皇宫里面等着
乾清宫大殿,沐英一身便服急匆匆从外面赶来之时,父子两人都相当的欢喜
这是亲人啊
真正的亲人
沐英急冲冲进来之后,当即是给朱元璋和朱标行礼:“末将沐英拜见陛下,拜见太子殿下”
朱元璋一听他如此客气,板起脸来:“在家里边别这么生分,没有什么君臣,只有亲人”
朱标也是一笑:“大哥,咱们是亲人,别这么拘谨”
沐英哈哈一笑,然后改了口:“好!爹,弟弟!”
朱元璋更是开心:“这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