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田由户部管,此事朝中大臣提议过多次
老朱也早早就同意了
但真正执行的时候,宫中总有人来打招呼
原因无他
皇帝也是人,也需要私房钱
有些钱的用途,还真不好向大臣说明白
儒家读书人劝谏起来,那可是非常烦人的
皇田作为皇家私产,其收入所得,直接进皇帝自己的小金库
真交给户部管,皇帝需要用起钱来,就没有那么方便
故而,哪怕大臣再三提议,而且老朱也同意了,实际上仍没有真正执行下去
此际,朱允熥骤然提起,自然令三人感到奇怪
特别是此事还牵涉着皇帝的私房钱
即使是朱允熥是监国太孙,也是不太好介入的
“让户部厘清皇田所有的田租赋税收入,以后分开来收,不再搅合在一起”
没等几人询问,朱允熥又接着道:“皇田如民田一般,缴纳国家规定的赋税,入户部公库”
“剩余田租的部分,则进入内库”
几人这才恍然大悟
按以往朝廷的规制,皇田的赋税较之民田,要高出不少
因为皇田是皇家出租给百姓种的田地,故而,上交的赋税里面,还包含了一部分“田租”,两者合在一起征收,赋税自然就高了
朱允熥的意思非常明确
日后皇田的税是税,租是租,分开计算
税入国库,租入皇家内库
但这样一来,相较于以前,内库的收入要减不少
因为以前搅和在一起的时候,皇田的租和赋税,实际上都全部进了皇帝的私人内库
这也是大臣们多次上书请求将皇田由户部管的原因
说白了,就是认为皇帝的小金库拿公家的钱拿多了
但话不能直接说,只好借统一管理的名头
如今,朱允熥干脆将两者分开,往后大臣就再也没理由拿皇田来说事了,反而省去了许多麻烦
藩王的田全部转成皇田之后,皇田数量大增,正好能弥补上皇田只收租带来的收入减少
想通了这其中的关节,杨士奇等人不由得抚掌赞道:“太孙殿下此举极好,想来陛下也会十分满意”
朱允熥笑道:“皇田如此,其他所有官田也应如此”
“田租归田租,赋税归赋税,凡嫁田、勋田、禄田等所有官田,皆应如皇田一般,由朝廷统一管理公主,勋贵功臣,朝廷大臣,仅领名义,不实际管理”
“由户部按各人名下的田地数量,等级,发放其应得的田租收入”
这句话顿时又让杨士奇、夏原吉的脸色为之一变
姚广孝却是抚须道:“太孙殿下的这个法子不错”
“皇帝国戚,勋贵功臣得了一份田地,也无非是用来养家传代”
“若遇子孙不孝,不懂经营,或变卖祖产,反而会致使家道中落”
“交由朝廷管理,将其应得的租金折算成银米发放,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桩好事”
杨士奇却道:“那些田地在他们自己手中,他们出租出去,收取的田租极高,少则三成,多则高达五成”
“可若是收归朝廷管理,朝廷按永佃田出租,所收的田租至多不过一成”
“这会导致他们的收入大减,这些人必定不会同意”
之前的商税改革,已经触犯了诸多人的利益
虽然最终推行下去了,但遇到的阻力极大
经商逃税虽然利润高,可毕竟是私底下偷偷做的事,不能拿到明面上来说
田地可不一样
在皇亲国戚、勋贵功臣乃至众多朝廷大臣看来,田地才是自家的根本所在
华夏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
在许多人眼中,自己的家族,只要有一份族田,那便可保世代无忧
朱允熥说是官田全部交归朝廷统一管理,也就是等于将他们现在手中的田地都收走,他们怎么可能同意呢?
杨士奇只说了田租减少一项,实际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便是由朝廷发钱,他们也不放心
万一哪天户部以国库无钱无粮为由,拖欠着不发,那才叫哭都没地方哭呢
官员的俸禄,能及时足额发放,还是朱允熥监国执政之后,才做到的事情
在此之前,拖几个月不发,或者用其他物资代替,再或者是用根本不值钱的大明宝钞发放,都是常有的事
凭什么让他们相信,田地收归朝廷统一管理后,朝廷会守信用,按时足额发钱呢?
“地主收租,朝廷不能不管,官府更不能不过问”
朱允熥道:“本宫想制订有关土地收租的法律,规定收租的上限,并对转租等进行限制,你们以为如何呢?”
杨士奇沉吟道:“这倒是一个法子”
此前朝廷对民间租赁土地,借贷钱财,一直都有一定的管理和限制
只是实际实行中,没有深度介入,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得到贯彻施行而已
但有了前例,朱允熥再提出来,大臣们便没有理由反对
杨士奇、夏原吉等人皆表赞成
这就是统治和政治的艺术
上位者心中的想法,不能随意全抛出来
而要一步步试探
看看下面的人有什么反应,再做进一步的打算和决定
如果反应很激烈,那原来的方案就要修改,要么撤回,要么想办法协调迂回,分解成很多步,慢慢来实现
反之,如果下面的人不反对,那就可以抛出全部方案了
最忌讳的,则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强硬下令,胡乱下令
那样做的结果,必然是激起满朝反对,啥事也干不成
以为自己大权在握,想干啥就干啥的,基本属于幻想
权力当然很有用,但实际操作中,权力要更多的用在事情的酝酿阶段
靠的是“春风化雨润无声”的手段
不管一切的强硬下令,这只能在特定情况下,偶尔为之
见到他们都不反对,朱允熥才抛出自己早就准备好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