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张孝儒和王建都很熟,宋思铭还以为大运河博物馆的展品有着落了,当即就把借王建都的藏品,到大运河博物馆展览的想法,跟张孝儒说了一遍
张孝儒听完却是连连摇头,“不可能的,别说是我了,王建都最好的朋友,魏思湘教授来了,他也不可能借出一件藏品”
“为什么?”
宋思铭不解道
昨天,在何志仁家里,何志仁就说过,王建都的藏品概不外借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张孝儒回答道
“您的意思,王建都被坑过?”
宋思铭反应过来
“是”
张孝儒讲出一件王建都的往事
那是十几年前,王建都刚退休不久,正式搞收藏的时间也不长,但由于资金充裕,在一次拍卖会上,一次性拿下七八件精品
刚拿到东西没多久,王建都做生意时的一位合作伙伴,就找上门来
他这个曾经的合作伙伴不搞收藏,但却有一个当省级博物馆馆长的朋友,而当时,又正好有笔生意,需要这个省级博物馆的馆长朋友,牵线搭桥
为了讨这个馆长朋友欢心,便想借王建都刚刚拍下来的那七八件精品,放到那家省级博物馆展览
王建都很大方地借了
三个月之后,那七八件精品还了回来,王建都一开始并没有发现问题,直到又过了好几月,好朋友魏思湘教授路过青山,请魏思湘教授鉴赏那七八件精品,才在魏思湘教授的提醒下,发现那七八件精品已经被无一例外,被调了包
还回来的是彻头彻尾的仿制品
至于到底是那个曾经的合作伙伴调的包,还是在博物馆期间被调的包,由于时间过了太久,已无从查起
即便是报警,打官司,也没有任何胜算
王建都也只能吃下哑巴亏,但本着吃一堑长一智的原则,他给自己定下规矩,藏品概不外借
而这个规矩一坚持就是十几年,直到现在
宋思铭听完,也开始理解王建都,同时,也开始考虑,从私人藏家手里,借藏品放到大运河博物馆展览的风险
要知道,那些精品藏品的价值,可是非常高的,动辄就是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万一中间出现调包的情况,谁都担待不起
而且,这种事发生的概率是非常高的
就宋思铭所知,博物馆每年都有监守自盗的案子发生,这还是被曝出来的,没曝出来的肯定更多
甚至都已经形成产业链了
展品一入馆,仿制品就开始造了,关键,现在仿制水平非常高,只是隔着玻璃罩子看外观的话,根本区分不出真品还是仿品
然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仿品将真品换出
宋思铭也不敢保证,未来的大运河博物馆,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要我说,就算王建都敢借,咱们也不能借,那是给自己找麻烦”
张孝儒对宋思铭说道
这也算是对宋思铭的提醒
“主要还是博物馆内部,没有一个清晰可用的监督体系,才导致监守自盗的事情,时有发生”
宋思铭是一个遇到困难,就想办法解决困难的人,而不是一个遇到困难,就想避开困难的人
他觉得,应该是博物馆设计一套监督体系
但张孝儒却给宋思铭泼了一盆冷水